抗癌厨房:来自平凡烟火气中的温暖
作者:许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这段话是出自《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颁奖词,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来自江西南昌的夫妻——万佐成和熊庚香。
“抗癌厨房”
万佐成和熊庚香两夫妻原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一条小巷子里经营着一家早点摊,夫妻两本本分分做着小本生意。可18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患病的儿子找到了万佐成夫妻两,问他们家用一下炉灶想要给孩子做顿饭,说孩子生病期间已经吃腻了外面的饭了,非要吃妈妈给做的饭。万佐成夫妻听完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让他们免费用了炉灶给儿子做了顿饭。
这件事之后,小吃摊可以借灶做饭的消息便在病友家属间传开了,一家人、十家人……一百家人开始找上门来借用炉灶。万佐成夫妻两也因为帮助别人而倍感欣慰。于是,他们决定增添厨具、炉具及各种调料供大家无偿使用。就这样早点摊的6个炉子变成了20多个。小小的早点摊也变成了“抗癌厨房”。
平凡日子里的坚守
夫妻两这一干便是18年,如今两人都已接近70岁的高龄,但仍然风雨无阻每天4点起床点燃那一口口代表着家与爱的炉火。儿女们也曾多次劝解他们去旅游散心,但都遭到了拒绝,熊庚香说“医院的人也想旅游,可人家去得了吗?只有看到大家都平安我们才能放下心来,我们现在身体都很好,还可以去帮助那些不平安的人。”
就连得知了自己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后万佐成和熊庚香也在纠结过后选择放弃领奖,坚守厨房。厨房离不开他们,患友和家属也离不开他们。“厨房里用的都是传统的高压锅和煤球烧火,需要人照看控制。碰上不会使用的病人家属,还要随时帮忙指导。”
18年来无数的日日夜夜,哪怕是过年抗癌厨房也从没有停业过。从原先倒贴钱的免费借用到收取5毛钱,1块钱来勉强维持收支。哪怕两人全天的开销只有十几块也从没想过从中获利。并且,为了办好“抗癌厨房”,腾出更多的位置供家属做菜,夫妻两还在两年前停掉了经营数十年的油条生意。
不仅如此,看到病人家属菜买贵了或者调料买贵了他们都会推荐家属去熟悉的批发商那里以批发价来购买。“病人的钱都是救命钱,能省一点是一点。”熊庚香这样说道。
除了让患者和家属有的吃,万佐成夫妇连他们住的地方也给提供。在“抗癌厨房”现场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24小时服务和过夜的联系电话。只要遇到没地方过夜的家属,他们就会把他们带回家给她们提供免费的住宿。一个病人甚至在万佐成夫妇家一住就住了8年。
有饭吃才是家
万佐成说“大家到我们这来就是一个家,一个短期的家给他,有饭吃才是家”。
是呀,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以吃为重的国家,什么“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都体现了我们对于吃饭的重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肴让身处病房里的患者暂时忘却所处的环境,忘记疾病带来的痛苦,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与温暖,找到家的感觉。这便是这个“抗癌厨房”存在的最大意义。
来到“抗癌厨房”的有患者的父母,有患者的妻子/丈夫,还有患者的子女们。他们来到这里是不忍看到家人不仅要遭受疾病的折磨,而且连一顿好饭也吃不上;是带着对家人无限的关怀,希望他们吃到自己做的饭就像回到了熟悉的家。
他们中不乏不会做饭的人,但在万佐成夫妇以及其他患友家属的帮助下他们也能做出一顿既健康又营养的可口佳肴。“情”这个字就这样以饭菜的形式在这里不断传播着。
珍重每一份期待
其实,像万佐成夫妇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可能是医生,是护士,是药厂的工人,是众筹捐款的路人……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癌症患者的关心。
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关心与帮助。
此外,最在意我们肯定是我们的亲人,他们无法代替我们来迎战病魔,但他们在我们身后给予我们最大的保护和协助。
大到吃什么药,选什么治疗方式?小到吃什么东西,用什么枕头?凡此种种只为了让我们在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舒适与快乐,可以全力以赴的对抗疾病。
我们怎么舍得辜负这份关怀与期待呢?
珍重每一份来自亲人、朋友的关怀,不负大家的期待,积极治疗,积极生活,是对他们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很有名的爱心厨房,外地来江西肿瘤医院住院的病友家属没有不知道的,也是他们给病友做饭增加营养的重要场所。 看到这样的事真是特别感动,温暖。 真是大好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