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医生的临终选择为何与众不同?

  [复制链接]
26551 29 英雄武松 发表于 2012-3-9 00:09:39 |
zhaoxiumei2012  大学一年级 发表于 2012-3-12 09: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徐州
前世今生 发表于 2012-3-10 15:56 , R3 U% \% u9 F+ |6 K/ ~
我也是患者, 2010年年底发病, 去年十月病情进展时 ,胸部剧烈疼痛 ,最后选择了靶向药物治疗 ,充分感受到 ...
$ L4 O, S) L6 Y4 I* |
我很赞同你的说法,积极的面对才是战胜病魔的法宝。
土豆真是好东西  大学一年级 发表于 2012-3-12 1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荆门
慧质兰馨 发表于 2012-3-9 21:43 ' u* h) r+ i; H5 \6 A. }
其实不管是病人还是家属,大家都知道最终结果是一样。之所以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抗争,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 ...
6 k  R9 x% A$ K0 n1 D5 o
高度同意!我就是这样想的!
bishop_cn  大学一年级 发表于 2012-3-12 12: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 q, ^! G0 t9 E! c我有3个思路:1、用进口的免疫药物 日本产 日达仙。纯自费 纯进口。效果好。这个药坚持打。经济实力是第一位的。
) Z, W3 E; R6 r1 w2、中等免疫制剂 :白介素2+香菇多糖 再加一种中药(榄香烯)。
* b% k' L2 J3 K5 `0 V4 N2 a3、多种中药制剂的混合使用4种以上:榄香烯+艾迪+参芪扶正+鸦胆子油注射液+消癌平+康莱特注射液。一起使用 但是副作用有待评估。不是一次性打入这6中药,而是每次3种分15-20天注射。
& j6 ?7 a& j8 D7 H$ W9 O这三种方案也可以混合使用。以提高药力。8 g) s4 u1 q4 H9 L& D. [
具体需要大量的摸索与实验。
. t, g# P) u+ s; k: V我觉得这是一种代替化疗的可行办法。另外配合草药,成药一起使用。小剂量的靶向药。

点评

打药液过多,我妈妈一点也不愿意打,同时胳膊上扎的也没有好地方了。谢谢你的建议。  发表于 2012-3-13 01:21
Belinda  大学四年级 发表于 2012-3-13 1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太沉重了!不能想太多,会难过死!
- N4 i! M- o7 h% H$ B( r先积极治疗。方案选择上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大小必须权衡好!
白马非马  初中一年级 发表于 2012-3-14 15: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即使是医生,能做到这样的也很少。太难了。
四川好人  初中一年级 发表于 2012-4-8 1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杭州
我不知道,如果查出有癌,自己是否会去治疗。
英雄武松  大学四年级 发表于 2012-6-26 0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哈萨克斯坦
[ 本帖最后由 英雄武松 于 2012-6-26 01:20 编辑 ]
" P) q0 @& }: e+ L& ~( R" Y' f. w' j' R8 j
                             关于临终关怀与过度治疗的思考
3 m( @6 c  j% j0 h/ y$ k0 A: T                                 <大众网-齐鲁晚报 >
5 J% Y  S" Q0 r3 L' O* w: \, p5 _2 v  I
. M  b9 |7 s' Z8 {5 Y
  ■“要想救老人,必须进行气管切开,人工插管上呼吸机。”一个月过去了,ICU病床上的这位老人,“已经完全谈不上生活质量,比家人想象的要更痛苦。”
0 U- s3 t5 V3 y! Z% M
8 }" `, g, A4 g+ R) v# @  ■当治疗已经无法呵护生命的尊严时,每天大剂量的药物注射、呼吸机支持,其实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避免让生命留给家属一副恐怖的模样。”8 S7 [9 v' _" Y& B8 h. f
3 A3 `6 F! K) R
  时间过去了整整一个月,陈老太依然躺在济南一家知名三甲医院ICU的病床上,凭借呼吸机的支撑,延续着羸弱的生命。
! ]% j: o6 Z2 n8 U  T% R' |0 a0 I6 |- e1 o. }0 S  S
  这是一位不幸罹患晚期肿瘤的70岁老人。当她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一步步逼近,生离死别,生活中最为残酷的一面开始展现。以孝与爱的名义,看起来,她的子女与家人丝毫没有别的选择,唯有坚持。& Q9 c( {4 `# u7 j

! k! ^  ?# U! s+ L1 B  u9 }, H# t  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4 T8 D- G* m1 U: T2 k/ @

# F+ x# N1 B' L: ^  “病人比家人, I; T- C$ o! z9 \8 ~" G- L* M  T

" `+ e( H& L9 A1 o9 d+ h* M) I  想象的要更痛苦”
/ B4 C7 q6 I& n+ C6 {/ z$ z7 q. N- u7 S. U. [- s
  陈老太是一个月前因为肺癌病情复发入院急救的。7 @; Z% Z# \, O2 F# ]& j# E

; y2 Y( ~, b% g' e: x. i  即使无数次设想过死亡,当最后的时刻逼近,生命可能依旧是焦灼的。因为,那时候,为生命做选择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比如子女或近亲属。陈老太所面临的,就是这样。
& o9 U+ [8 T* {; w3 A, {! r- ^( v7 E& a( R- a2 h3 a, B
  当陈老太在子女们的哭喊中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时,她的生命已经濒危。
2 H+ s; X1 m  R5 }2 o# _; {9 s( Z  X) }: M2 d2 n9 V
  “要想救老人,必须进行气管切开,人工插管上呼吸机。”医生很快发现,她是因为晚期肿瘤导致肺部感染,引发堵塞性肺炎,致使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时抢救,她的生命很快就会结束。
7 x5 z0 f9 c/ n) K0 w! F; o( V3 ^3 \+ l1 v
  子女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尽管医生告诉他们,以目前的所有治疗手段而言,已经不能缓解老人的病症,而只能略微拉长一点生命的长度。即便靠费用昂贵的综合急救手段维持,老人最终仍会因器官衰竭而死。
3 w6 r* {) q, z+ g) T5 q8 |$ R  _3 \/ Y' |0 w8 Q* j+ @* {2 z
  实际上,即使是这家病房床位总量超过2000张的三甲大医院,ICU床位也只有17张,原本是为接诊急重症患者预留的,原则上不接收晚期肿瘤患者。& d* e0 M. O! {8 Y" m
  A1 ?5 L5 T( z1 c- w
  现在,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每天有一名医生和三名护士,24小时负责陈老太的医护。抗生素、营养液、免疫制剂、镇痛药……分分秒秒,都有不同的药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输液器,注入老人的体内,而她对此几乎没有知觉。每天让医护人员稍稍安慰的是,在药物和呼吸机的支持下,心脏监护仪上的曲线相对平稳。
# A" V; J0 x! z1 ?+ m) o9 t  W" K5 E' J
  现在,病床上的这位老人已经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甚至连意识都是模糊的。“已经完全谈不上生活质量”,一名医生说,“病人比家人想象的要更痛苦。”% X2 h6 p/ Y. E$ i5 L  M  Z7 v+ s

. Z" ^2 l- f( o7 I2 `  求生不等于3 O4 ?: x# y: ]9 z7 G

& {& h8 E; z, e, H! U" y8 A" K  拿身体“试错”
2 V. x$ e. ~9 Z) w+ }5 A1 f; W0 {; O, l! z5 X
  6月18日上午,在省城一家三甲医院的普外科病房,记者“旁听”一位知名专家坐诊。其间,有两个患者被怀疑患了肿瘤。
5 l  w: }  ~( w4 H' P' l2 N0 {/ ^1 r
  “医生,这个能做手术吗?”4 J9 U" R4 C" I  V6 n% c

5 G+ C2 k$ g  x+ z  a# T3 Y! F: b+ |  “做手术能好吗,医生?”2 {2 t) U2 q/ H% r- g
+ W& c& i9 j* k
  不同的诊断,病人家属口中,是一样的焦急。$ s! H2 I/ `3 P& c

% }$ E1 A: S* G5 {: w  S) O  齐鲁医院肝胆外科教授牛军说,几乎每一个病人和家属一样,一旦有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术。但实际上,对于像恶性肿瘤等疾病,医生更多只是进行对症治疗,而不可能像处理骨折等普通外伤那样,可以帮助患者实现病情的完全逆转。
0 l+ M9 M* B4 s. s3 [9 u) n+ H* W  \! }/ E5 t0 J7 Y5 d' D
  但绝大多数病人不会这样想。身患肺癌14年的济南一家抗癌俱乐部的志愿者韩大白,就曾面对不少类似病友的怆然离世。
9 o; b) `2 y: m$ ]3 _+ t9 q5 C: G. w6 s" q7 E
  “想起一些病友的离开,我就流眼泪。”6月21日,在韩大白的家中,与记者谈起一些熟悉的病友的离开,他两眼通红。“有几个病人,本来挺好的,非要做什么新的治疗,很快就不行了。”
" |! G; l; ]$ a( F8 u
$ T0 K, {/ `6 Z. t  p( v- C  “当时我们抗癌俱乐部的一位骨干成员,乳腺癌,经常参加我们的‘话疗’等集体活动,精神和身体状态都很好。后来,听说上海有一种新型疗法,可以将肿瘤集中杀死,她极力要去。”韩大白劝她三思而行,觉得只要能像现在这样维持下去就不错,但她一心想着根治,“前一段时间我刚去送别了她……从上海一回来,她就跟我说,‘大白,我可能错了。’”
1 r* x" H9 @: I# L2 s2 c" ]( ~- W/ ?1 d8 e' y, c( f
  在韩大白看来,对于身患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的患者而言,根本就没有“试错”的机会。“姑息疗法,看起来消极,其实是对身体最大的保护。”韩大白说,这些年来,他坚持“多看医生少吃药”,从不拿生命做实验。( S: Q; ?8 u  S+ i9 S5 X

. |) I0 h6 e# O* E) ~1 w' o  作为抗癌俱乐部的志愿者,6月22日一早,韩大白又来到泉城公园,为在这里集体活动的病友们送杂志,现身说法。也是在这里,曾有八名病友,因为坚持服用一种“特效药”而先后辞世。
2 C% [9 R  R1 ]& z3 q1 T& t' H) ^" d2 K2 @. U& I8 f
  “500块钱的一粒药,对某些肿瘤有作用,但个体差异非常大。”韩大白记得,其中一位病友,为吃这个药先后花了40多万元,还被迫卖了房子,最终也没能实现延长生命的梦想。2 d( |5 D, J; p  C9 h
1 ^1 j6 `2 S7 R
  今天,日益严重的过度医疗现象让人担忧。比如,做CT检查对人的伤害非常大,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对那些不需要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带来患癌症的风险。
% w4 w: M9 I5 O- N
" N, P: e6 Q1 S5 ^  关于过度医疗,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内的美国九大医学组织曾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过度医疗是指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7 Y* ?& i* X$ {

. v% v6 z, g! q' q( V  “避免让生命留给
+ ]) k/ }5 B+ N4 K
6 w& R7 F" M$ D  家属一副恐怖的模样”" a$ T$ ?& u2 U; g& g
4 b) Y9 }9 P+ d" t8 ]3 h& ?
  ICU病床上的陈老太依旧在呼吸机的帮助下呼吸,生命的终点随时都可能到来。
- F6 C  A! ^  k  ~
# j: J! x4 K, O6 e8 Q- A* c% h  按照齐鲁医院麻醉科医生王志刚的看法,从临终关怀的角度出发,这一则生命的故事,完全可以有另外一个版本。3 q( Z/ X5 W' \+ V% V$ J" s
# [" J. F, P. j( [
  “对于晚期肿瘤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大原则应该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别的。”前些年供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期间,王志刚曾主持开办“疼痛病房”,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先后为逾千名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治疗方案。
: e/ o( ?2 f2 Q+ L4 T7 k3 T( r, W# O! X2 @" c* N8 A( j
  身为医生,他深知,绝大多数晚期肿瘤患者都会伴有周身的剧痛,营养的消退则会让人骨瘦如柴。& a" ~) h- x0 M) O: w, M; p

+ a1 E7 m( d, J8 j4 x% N  “作为生命,为什么一定要以这样的模样离开?而不能以另外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离开?”王志刚认为,当治疗已经无法呵护生命的尊严时,每天大剂量的药物注射、呼吸机支持,其实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避免让生命留给家属一副恐怖的模样。”( ^8 }; S. p9 i0 ~
6 i/ o5 ~. m! l4 [
  齐鲁医院原党委书记周日光,现任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会长,他清楚地记得,前些年医院里的一名老外科专家,意外查出消化道肿瘤,并且已经转移到了肝部,这位专家的选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 Z8 F* u" T3 G! n5 w: A) f( W  r- ?. s* a8 P% X" ]
  “他既没有选择手术,也没有进行化疗或放疗。”周日光很钦佩这位教授的选择,“他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妥当,没有过多地承受痛苦,坦然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M: y  z6 f+ b

3 b! Q& I: U) d5 _& S% u% D% F  为自己选择
* G; f6 s# S" ^9 f1 V, g
* s9 V0 @6 C! U; P  还是为病人选择: `2 m2 @' P5 B  y! ^0 z# |+ F

+ o9 b+ a/ F2 ]2 W" z9 L$ D  “在家庭实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主张家属四处借债,赌手术延长生命的几率。”省千佛山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刘世青遇到过很多这类患者,他觉得,对于这类患者,与其把钱都花掉,还不如留着这些钱,让一生拮据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满足平时不敢想的“奢侈愿望”,只在病发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痛苦。
! ~. z: F$ H8 U7 @8 p6 J$ L% @, x/ V* X/ ^
  周日光曾有一个老朋友,胰腺癌转移到了肝部,在一次病情复发后,朋友的儿子来找他求助,咨询要不要继续手术。周日光劝他,手术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反倒不如在老人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带他出去逛一逛。6 i8 V- y9 G! g5 |/ {2 L& Z/ y
. N5 x6 i" Y2 j/ `& v
  “在最后的四个月里,他没有住院,由儿子带着出去散步、旅游,身心状态都很不错,见人便夸孩子又带自己去旅游了。最后15天,他住进医院里,也没有上呼吸机以及各种抢救手段,只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他的痛苦。最后,他没有遗憾也没有痛苦,走得十分安详。”* K/ h- M& f2 T/ j1 R
- I7 U! h0 J, B' S! [
  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专家蒋绍博曾经两度赴美学习,并在那里接触到很多临终关怀的案例。他说,当病人的生命走到最后,家属究竟是为自己选择还是为病人选择,其实是导致东西方差异的重要因素。
6 n1 W3 U+ U  Y! O: m1 o7 g/ ^
  h6 U7 W; \% X) f: D7 N. E, w  在他看来,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地为病人施加无意义的治疗,很多时候是迫于周围人的道义压力,可是,病人呢?
9 |; y; t  L* F8 M& c; b# w5 K1 y. d% t1 T& u
  现在,陈老太仍旧一个人躺在ICU的病床上,凭着每天近5000元的昂贵医疗费用,艰难地呼吸。
' D4 b6 W+ e0 W( Q+ b# G  V4 M& @1 a5 ?: R. C' G
  “老人还在,子女心里稍稍能好受一些吧?”记者话音未落,医生很快反驳:“如果他们看到老人现在的样子,更受不了。”; X% D. f/ j# M, s
( d' ^0 Z4 M( I& N" \( p0 `
  ICU病人是谢绝探望的,隔着厚厚的铁门,子女和陈老太实际已经处于两个完全无法交流的世界。
3 _/ E6 f. ^' E3 Y* P# p5 ]6 J. L3 {
  “过度医疗”时代的 临终关怀2 r; A* t0 p2 t' m/ c& u2 b3 c
% @  }% J" @( t; z: @; Y
  文/片 本报记者 石念军
8 m% U; h# V5 N8 p0 G$ D. q2 m& j1 @7 J( O
  手术、介入、化疗、放疗……一方面是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一方面是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虽然一直缺少明确的数据支持,但几乎没有人否认,这是一个过度医疗盛行的时代,仿佛一切病痛,只有尝尽所有可能的治疗手段,才能证明它的不可逆转。; T: @2 \; R. ]0 g/ m. Y% L
$ x1 P- f1 P. n0 Z& Y
  现实中,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处于两种极端:要么住院不得,居家苦熬;要么“不惜一切代价”地急救,艰难存活。这不是对生命应有的尊重。$ H4 }* ]9 w: [1 ~+ @& F5 G1 s

  u$ H, S$ Z6 z8 Y7 I  临终关怀连番折戟
, z: G' P" f+ I* M
8 ?0 j7 h5 v0 _1 i2 h9 r. I2 s  王志刚是齐鲁医院麻醉科的一名医生,几年前,供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期间,他曾主持开设了拥有9张病床的“疼痛病房”,开展临终关怀项目。
  [( r8 m- o5 ?, h2 \( k! e/ ]0 \" d5 q3 H7 \( L$ j
  现代临终关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它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让患者在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6 v8 \# v8 [6 V; y
6 c; W( E4 T3 ?2 ?
  驻济各医院多曾试水临终关怀。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1999年最早启动该项目,持续到2006年。2004年,时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王志刚,在医院创办临终关怀病房,到2009年因个人工作调动,项目也就随之告停。2009年5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岩申请成立有30张开放性床位的“宁养病房”,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结果,“本院的病号转不动,外院的病号引不来”,床位运转率始终没有达到医院要求的85%,半年后关张。
8 f; D* u' q4 D# v8 u
! b( |& X% G. m* J2 ^. g( G' \2 J  采访中,多数医生都认可临终关怀符合现代医学方向,应该得到推广,但就是这样一个医学界公认的好项目,为什么屡屡折戟?1 G" M% [3 r) z7 |% @8 h: I1 e) V8 m! x
( Y: a; W" `0 ~1 Z' l
  王志刚说,由于前期治疗花费巨大,进入临终关怀阶段的病人,已无需太多治疗、检查,每天费用几十元,医院不仅不盈利,而且还要拿出资金给予补贴。在医院经营性运转的情况下,创收与否成为临终关怀项目的“生命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 {$ F& Q# j2 p8 m+ f0 R2 C/ D. U* [4 O- \" s: P+ r
  推广“死亡教育”
4 a$ h9 A  W, d  P$ I
  J5 E# L, i; Q8 m  s  现在,驻济各医院中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临终关怀病房。除了经营上的压力,很大一个原因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k& K! L9 P/ G% w% z4 m

" d+ W, F1 o: g8 f9 Y' c  王志刚曾到现代临终关怀项目的发源地——英国桑德斯护理院考察,他发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临终关怀项目开展得非常普遍,医院、老年公寓、居家,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项目随处可见。
$ \# ^2 e/ J4 W9 i' I; z; V) p( R7 {% r. S) D' O" s$ G
  “现在,很多人连送老人去老年公寓都不肯,认为这是不孝,临终关怀项目不被认可也就不难理解了。”王志刚说,很多人认为“临终关怀就是送终、等死”,其实,临终关怀是着眼于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医疗护理,帮助他们保持相对高质量的生活。
5 g) T3 z2 E9 X  [9 d2 ]* h7 o9 ~2 S- T2 X
  在王志刚看来,临终关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广“死亡教育”,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培养起正确的生死观。
6 v: {! a! m: l) `/ i: n7 D, G# N0 s4 @
5 n, H% w- t! X/ r. x$ s  “人们为什么惧怕死亡?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死亡都是恐惧的。”王志刚说,临终关怀既包括必要的生理医护,更包括心理调整。“如果生命已经不可挽留,那么,最关键的就在于,如何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7 O* g7 [8 S, W) Y" m+ u
: ^' X2 p, H: x7 `1 Q' P2 D7 n0 K+ X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临终关怀。已经告别临终关怀病房两年多了,王志刚至今仍然会接到一些患者家属的请求,请他到家中为弥留之际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N  h: o2 M& i; n: k* ?9 M9 O6 X  ]; _: r: Y
  “事实证明,只要是接受了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和家属,对临终关怀都非常认可。”王志刚统计发现,这些实践居家临终关怀项目的病人家属,大多都是知识层次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尝试过手术等各种治疗,也接触过很多养生疗法,当生命已经不可挽回的时候,给病人提供临终关怀就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 e+ g; E; k  ?( G) C0 g) Y
南宁阿梁  硕士一年级 发表于 2012-11-24 14: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
悲观者放弃希望,乐观者抵抗到底。
frostalker  初中一年级 发表于 2012-12-27 15: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医生也不可能安详的离世,我母亲最后的时刻我看到的是呼吸衰竭的痛苦,母亲四肢痛苦的挣扎想要呼吸氧气,就像电视里那种被人闷死的场景一样,可惜这次闷死她的不是人而是癌症,所以安详离世只是一个理想,一般来说是做不到的
梅林  初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2-12-27 19: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我就是很淡定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从确诊到现在很愉快的度过了5个月,10天前突然感觉背后有疼痛的感觉,晚上睡觉也会感觉后背象是撕开了一个口直往里面灌凉风,我用暖手宝堵在这个地方睡觉,我原来总是幻想着能坚持个两 三年,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没什么遗憾的事,我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过好每一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