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2019NCCN非小肺脑9291耐药后膜转治疗指南整理与翻译

    [复制链接]
378766 35 小兔子 发表于 2019-8-13 17:36:03 |
明天不同  小学四年级 发表于 2019-8-14 15:4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谢谢!太有心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4 20: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有人看,更新就有动力,哈哈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4 21: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Oncol Lett. 2016 Aug; 12(2): 1301–1314.
Published online 2016 Jun 24.  doi: 10.3892/ol.2016.4783
PMCID: PMC4950629
PMID: 27446430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Ya-Lan Wu,1,2,3 Lin Zhou,2,3 and You Lu2,3

Abstract

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 (LM) is increasingly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due to improved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prolonged patient survival. The current study is a pooled analysis that evaluated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ITC) as a treatment for NSCLC patients with LM. The PUBMED, OVID, EBSCO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published studies involving ITC in NSCLC patients with LM. The primary outcomes of interest included response (symptomatic, radiographic and cytological) and survival. Overall, 4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5 retrospective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otal, 37 patients received ITC only, and 552 patients received multiple interventions (ITC, whole-brain radiotherap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systemic chemotherapy and support care). In patients with available individual information, the reevaluated cytologic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ates of response to ITC were 55% (53–60%; n=49), 64% (53–79%; n=58), and 53% (n=32), respectively, and the reevaluated median survival time (from the onset of treatment, n=50) was 6.0 months (95% CI, 5.2–6.8). In patients without available individual information, the reported cytological and clinical rates of response to ITC are 14–52% and 13–50%, respectively, and the reported median survival time (from the diagnosis of LM) was 3.0–4.3 months. The clinical response rates of patients only receiving ITC varied from 71 to 79% (100% if including stable disease).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ho only received ITC (7.5 months) wa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multiple interventions (3.0–5.0 months). Accordingly, in NSCLC patients with LM, ITC may offer a promising response rate and survival benefits under a suitable regimen. In addition, a suitable combination strategy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se particular patients.

软脑膜转移(L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由于治疗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长而日益普遍。本研究是一项综合分析,评估鞘内化疗(ITC)对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患者的疗效。对PubMed、Ovid、EBSCO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检索,寻找已发表的有关LM患者ITC的研究成果。感兴趣的主要结果包括反应(症状性、放射学和细胞学)和生存。总的来说,包括4项前瞻性研究和5项回顾性研究。37例患者仅接受ITC治疗,552例患者接受多次干预(ITC、全脑放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身化疗和支持护理)。在有个人资料的患者中,细胞学、临床和影像学对ITC的反应率分别为55%(53-60%;n=49)、64%(53-79%;n=58)和53%(n=32),重新评估中位生存期(从治疗开始之日起,n=50)为6.0个月(95%CI,5.2-6.8)。在没有个人资料的患者中,报告的细胞学和临床对ITC的反应率分别为14-52%和13-50%,报告的中位生存期(从LM的诊断起)为3.0-4.3个月。仅接受ITC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在71%到79%之间(如果包括稳定的疾病,则为100%)。仅接受ITC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7.5个月)明显长于接受多次干预的患者(3.0-5.0个月)。因此,在LM的NSCLC患者中,ITC可能在适当的方案下提供有希望的应答率和生存率。此外,多学科治疗的适当组合策略对于这些特殊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中分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4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肺癌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

全文刊登于《循证医学》2018年 第18卷 第4期

执笔专家
吴一龙, 陆舜, 王长利, 陈晓媛, 程颖, 范云, 赵明芳, 刘晓晴, 陈明, 周彩存, 王洁, 黄诚, 伍钢, 杨帆, 毛伟敏, 许林, 王绿化, 张力, 周清华, 陈椿, 邬麟, 王启鸣, 黄飚, 江本元, 张绪超, 陈丽昆, 刘云鹏, 胡洁, 冯继锋, 杨衿记, 张力, 胡成平, 傅小龙, 周清, 常建华, 刘安文, 周建英, 宋启斌, 朱广迎, 宋勇, 蔡修宇, 黄云超, 胡艳萍, 董晓荣, 陈克能, 张真发, 陈元, 韩宝惠, 马智勇, 陈海泉, 徐世东, 赵琼, 王丽萍, 李强, 涂海燕, 李峻岭, 杨学宁, 崔久嵬, 牟巨伟, 周德祥, 钟文昭, 王群, 乔贵宾, 揣少坤, 阎海, 廖美琳, 管忠震, 孙浩


肺癌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pdf

1.7 MB, 下载次数: 282

中分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4 22: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柳叶刀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5大治疗要点


1.支持治疗

对于颅高压的患者需积极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甘油果
糖和呋塞米,可减轻脑水肿,但不改善预后。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需加用抗癫痫治疗。疼
痛明显患者可给予对症止痛治疗。

2.全身及鞘内化疗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放疗、全身及鞘内化疗等,由于脑膜转移属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体
力状况较差,加之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理想。虽然鞘内化疗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治
疗软脑膜转移患者的方法,但是鞘内化疗仍处于小样本研究状态,如何选择剂量、治疗周期,
及最佳治疗时机,目前没有定论。
最常用的鞘内注射化学治疗剂是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噻替
哌。目前的临床数据是可以使有效的患者好转维持4周以上,平均生存期12周。

NSCLC化疗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脑脊液中不能达到有效的
药物浓度。即使脑转移灶周围的血脑屏障已受破坏,病变内的化疗药物浓度依然很低。

目前脑膜转移NSCLC可选的化疗药物包括培美曲塞、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顺
铂、替莫唑胺等。

替莫唑胺常用于治疗脑胶质细胞瘤,对血脑屏障具有较好的通透性。从初步的研究结果看,肺
癌LM应用替莫唑胺耐受性好,未影响生活质量。替莫唑胺与TKIs小分子药物合用治疗
EGFRm-NSCLC-LM并不多见,不排除替莫唑胺与TKIs药物协同穿透血脑屏障,发挥抗肿瘤活
性,但其药理机制及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3.放疗

放射治疗脑膜转移的目标是缓解症状,缩小转移灶,纠正脑脊液流量。对于全脑放疗是否对脑
膜转移NSCLC患者有益还没有达成共识。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与未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相
比,接受全脑放疗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 10.9个月 vs 2.4个月)。而另一项回
顾性研究显示全脑放疗并未给脑膜转移NSCL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由于脑膜转移路径之一是沿神经周围淋巴管及鞘逆行播散,仅照射全脑无法有效控制肿瘤,但
全脑全脊髓放疗,将加重包括骨髓移植在内的放射性损害,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发
生昏迷,副作用大,所以极少应用。

此外,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同时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中枢神经定向放疗对EGFR突变阳性
或ALK重排的患者有益。

4.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改善了NSCLC患者的临床结局。回顾性研究提示TKIs药物治疗EGFRm-
NSCLC-LM有效,中位OS可达19.2个月;并且无论在诊断LM前或诊断后接受TKIs治疗的患者
较未接受者,均能延长中位OS(10.9个月vs 2.3个月,P<0.001)。

不同的TKIs疗效有差异。由于厄洛替尼的血脑屏障通过率高,在CSF中可达到有效抗肿瘤浓
度,因此厄洛替尼组CSF细胞学转阴率高,OS较吉非替尼组延长。

另外,具有更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力的是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对T790M突变阳性的软脑膜
转移患者奥希替尼的疗效非常好。

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尤其是PD-1/PD-L1抑制剂大大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然而,PD-1/PD-L1抗
体(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不能轻易穿透血脑,因为它们的分子量很高(>
140000 Da),并通过全身激活免疫细胞而起作用。关于PD-1/ PD-L1抑制脑膜转移的数据还
很少,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
中分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9 22:1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小兔子 于 2019-8-20 21:31 编辑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相关疾病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神经白塞病,宾斯旺格病,单发脑梗死性痴呆,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散发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

相关症状
脑鸣,面赤唇紫,咬伤愈合的伤口出现痛痒或麻木,硬下疳,唾液及汗液减少,脂质沉积症,阵挛-强直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癔症步态,手套或短袜子式浅、深感觉障碍
中分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19 22:25: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小兔子 于 2019-8-20 21:35 编辑

脑脊液检查
CSF是血浆的低蛋白产物,不断地进行交换和吸收,因而它不但是维持神经组织功能一个理想的内环境,也是一个动力学的介质.与血液循环相对应地被称为“第三循环”。 脑脊液的临床检测有100多年的历史. 脑脊液检测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是影像学检查所不能代替的.

CSF的生成和循环

(一).生成部位:
        侧脑室中的脉络丛(95%).
        第三,四脑室产生.
        极少部分脑与脊髓的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和脑实质也产一生部分CSF.
        即所谓双重来源学说.
(二).CSF的分布
CSF的总量为120~180ml, (平均为150ml).占体内水分总量的1.5%.分布如下: 1. 每个侧脑室10~15ml. 2.第三.四脑室共约含5~10ml. 3.脑蛛网膜下腔与各脑池(脚间池.桥脑池.小脑延髓池)约含25~30ml. 4.脊髓蛛网膜下腔约含70~75ml.
(三). CSF的循环
        CSF在侧脑室脉络丛生成后,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进行循环: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和正中孔→脑与脊髓蛛网膜下腔→大脑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
        通常CSF皆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在上述CSF循环通路中,室间孔.第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及小脑延髓池等处,都是空间较小,而流量较大的部位,易于占位性病变或炎症性粘连而被部分或全部梗阻.由于脉络丛不断生成的CSF流出受阻,常引起颅内压增高.
(四).CSF的吸收
1.CSF主要通过脑顶.脑底的蛛网膜绒毛吸收至静脉窦内,以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吸收尤为明显.
2.部分CSF由脑膜.蛛网膜的毛细血管吸收.
3.小部分CSF还可由脑和脊神经根周围间隙及血管周围间隙等吸收.
CSF的常规检查
        (一).理化性质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
        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
        PH为7.35~7.7,弱碱性.
        CSF正常的腰穿的压力100~150毫米水柱(相当于60滴/分).

(二).CSF各种颜色的临床意义
1.血色:提示CSF混有红C,见颅内或椎管内病理性出血以及腰穿时外伤导致的出血.
据红C的多少和时间的不同,而呈现红、红褐、淡红、柠檬黄或淡黄.是由于CSF中氧合HB(红色)和胆红质(黄色)比例的不同所致.
CSF穿刺损伤与病理性出血的鉴别
——————————————————————————
鉴别要点      损伤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
——————————————————————————
三管试验     逐渐变淡           均匀一致
放置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上层液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有含红C的吞噬C
CSF压力          正常                常升高
——————————————————————————
目测CSF红C数目的判断标准
————————————————————
        外观变化                    红C数量
————————————————————
        无外观改变                <360/mm3
        轻度混浊                  500~1000/mm3
        粉红色                    1000~3000/mm3
        明显红色                  5000~10000/mm3
        血性                      >10000/mm3
————————————————————
2.黄色
CSF呈现黄色或淡黄色-棕黄色,也称为黄变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出血性黄变症:脑或脊髓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进入CSF内的红C遭到破坏.溶解、使HB分解,胆红质增加而呈现黄色。
        通常蛛网膜下腔出血4~8小时后即呈黄色,48小时最深,至3周左右消失.出血性黄变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程度;2.红C溶解的速度;3.溶血的分解产物的多少;4.组织C反应的活性 ;5.对CSF循环的影响 ;6.个体的特异性.
(2).梗阻性黄变症 :见于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同时CSF蛋白显著升高,当蛋白升高超过1.5g/L时,CSF可呈黄变症.黄变程度与CSF蛋白含量成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变越明显.
(3).其它颜色
        .棕色或黑色:见于CNS(尤其是脑膜)黑色素肉瘤或黑色素瘤.
        .绿色混浊:见于绿脓杆菌性脑膜炎或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米汤样混浊:见于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三).CSF外观检查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久置不凝.
        出现混浊,提示含有少量红.白细胞.霉菌.瘤细胞.
        当细胞含量达300~700/mm3即可出现混浊.
        出现尘埃状微混,提示细胞轻度增多,见于CNS急性感染早期.
        呈毛玻璃状,提示细胞中度增多.见于结核.霉菌.性脑膜炎.
        呈脓状,提示细胞高度增多.见于各种化脓性脑膜炎.
        正常CSF久置不凝,无薄膜形成.CSF出现凝块和薄膜,提示BBB通透性增加,由于f.pr原和f.pr的大量渗出.
        各种化脑多在数分钟~半小时内形成薄膜.
        TBM的CSF于12~14小时后出现网状薄膜.
        CSF蛋白超过1000mg/dl,则自凝,常见于椎管梗阻.

CSF细胞学的检测与诊断
        (一)正常CSF C成分:
        正常成人CSF C (0~5个/mm3).
        儿童CSF C(0~10个/mm3).
        其C学分类为小L.C,M.C(二者之比为7:3).比例相当恒定.仅占1~3%激活性单核样 C.
        正常人CSF中不含红 C.
        细菌性脑膜炎:嗜中性粒C反应.
        病毒性脑膜炎: L样C反应.
        脑脓肿:混合性C反应.
        TBM:混合性C反应. 常见L样C.
        MS: L样C或BC.

CSF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蛋白:
1.正常值
        .CSF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血浆蛋白含量, CSF蛋白含量仅相当于血浆蛋白的0.5%.不同部位CSF蛋白含量也略有不同,不同年龄CSF蛋白含量也有不同.
不同部位CSF蛋白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    位            蛋白含量(g/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脑    室            0. 05~0.15
脑    池            0. 1~0.25
腰部脊髓蛛网膜下腔 0.15~0.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年龄CSF蛋白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龄            蛋白含量(g/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 童              0.1~0.2
成 人              0.2~0.4
老年人              0.3~0.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CSF蛋白成分绝大部分为白蛋白,而球蛋白仅微量(不超过0.05 g/L),没有优球蛋白和f.pr原.
        混入血液时CSF蛋白含量的计算,有损伤或其它情况使血液CSF时. CSF蛋白含量随之升高,掩盖了真正的CSF蛋白含量,应减去血液混入的蛋白含量.
血液混入的蛋白含量的估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C数量            增加蛋白量
750~1000/ul          0.01 g/L
5000/ul              0.04 g/L
10000/ul              0.15 g/L
100000/ul            1.40 g/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床意义
(一)蛋白质
蛋白含量↑标志着BBB的破坏。常见:
        椎管梗阻: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当脑与蛛网膜下腔不通时,血浆乃从脊髓中的静脉渗出导致蛋白含量增加.脊髓压迫症.如脊髓肿瘤.肉芽肿等梗阻部位越低,蛋白含量越高.如马尾病变可出现CSF自凝.
        颅内感染使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SF蛋白含量增高.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瘤.脑脓肿.均可引起CSF循环通路梗阻,导致蛋白含量增高,尤其是脑室附近和小脑桥脑脚肿瘤,CSF蛋白含量增高明显.
        血性CSF可使CSF蛋白含量增高.
        神经根病变:CSF蛋白含量增高.
        退性性病变:脑软化累及脑室或大脑皮质时,CSF蛋白含量↑更为显著.
        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特别是伴有NS并发症时,CSF蛋白含量增高.
        血浆蛋白的改变以及脊髓麻醉,CSF蛋白含量增高.
蛋白含量降低当腰穿CSF蛋白含量在0.15 g/L以下,多见于:
        大量放CSF时,由于脑池和脑室液的混入,蛋白含量可降低.
        良性颅内压增高或甲亢.
        身体极度衰弱和营养不良.
(二)糖
        1.正常值
正常成人腰穿CSF糖含量为45~70mg/dl (2.5~4.4mmol/L).
        10岁以下儿童CSF糖含量为35~85mg/dl (2.0~4.8mmol/L ).
        新生儿CSF糖含量为50~90mg/dl
(2.8~5.0mmol/L ).
        CSF糖含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血糖的浓度
        2.BBB的通透性.
        3.CSF中糖的酵解程度.
        4.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
CSF中糖含量取决于血糖的浓度;正常CSF:血糖的比值为0.66,将比值的临界值定为<0.4时,对鉴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80%,特异性98%.必须指出,上诉比值受患者的年龄和被感染微生物的种类的影响,而且两种标本采集的时间亦必须一致.

2.临床意义
1.CSF糖降低的原因:
(1).脑部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化脑和TBM以及隐球菌性脑膜炎时,细菌或真菌和破坏的细胞释放出GS分解酶,使GS转化为乳酸.脑膜炎症时C的代谢产物抑制了膜转运功能,使GS由血向CSF运输障碍.
(2)脑寄生虫病:脑囊虫.血吸虫等
(3).脑膜癌肿:导致CSFGS↓甚至消失.由于活动的癌C可将GS分解.癌C可使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不正常.脑膜癌肿可阻滞GS通过BBB,不能维持血和CSF的正常比例,然而血糖却在正常范围.
(4).低血糖
(5).神经梅毒
(6).其它:结节病.头部放射.中暑等.
(7).CSF标本未加保护盖,暴露空气中的时间较长,由于空气中的杂菌
将CSFGS分解-GS ↓.
*.注意:CSF中的GS ↓可因持续的iv dropGS而掩盖,给予碳水化合物后血GS较CSF↑更迅速.

2.CSF糖增高的原因:
        .病毒感染:病脑.乙脑.
        .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血糖相当于CSF糖的1倍,血性CSF使糖的含量↑;
        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损害丘脑下部,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
        .丘脑下部损害:通过植物NS-促肾上腺素分泌↑-糖原分解-血糖↑.
        糖尿病或iv drop GS后, CSF糖含量↑
        早产儿和新生儿BBB通透性↑, CSF糖含量↑,并无病理意义.
        精分症时,CSF糖含量↑.
        CSF糖含量↑.常可掩盖CSFGS↓的真象.

(三).氯
        1.正常值
        CSF中的氯含量高于血,(原因:血PH值7.3~7.45,CSF PH值7.35~7.70,所以CSF氯比血含量↑)正常成人腰穿CSF氯含量
为 (120~130mmol/L).
        儿童CSF氯含量为(96~106mmol/L)
CSF氯含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血氯的浓度:血氯的浓度↑CSF氯含量↑,血氯的浓度↓CSF氯含量↓.
        酸碱度: CSF氯含量的多少CSFPH值有关,酸性情况下CSF氯含量↓.碱
性情况下CSF氯含量↑
2.临床意义
(1).CSF氯降低的原因:
A.脑部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化脑或TBM以及隐球菌性脑膜炎时,细菌或霉菌GS分解为乳酸.酸性情况下CSF氯含量↓.多见于脑膜炎的急性期,并与糖↓同时出现.
        脑膜与颅底有明显炎性渗出和粘连:局部有氯附着,因此CSF氯含量↓.多见于脑膜炎的后期,特别严重的病例与蛋白↑同时出现.当CSF蛋白↑时, CSF氯含量↓.TBM CSF氯含量↓比糖含量↓还要出现的早.
B.低氯血症
        .体内氯的异常丢失如严重呕吐.糖尿病,使氯从尿中大量排出.
        .摄入氯过少.
(2).CSF氯增高的原因:
        病毒感染
高氯血症.氯排泄↓,肾功能不全. 摄入氯过多.
进行性球麻痹时CSF PH ↑, CSF氯含量增高.
中分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LV.1]初来乍到
瓶子  管理员 发表于 2019-8-20 0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非常好的分享,我给你转移到肺癌版块,加精,然后收录进肺癌基础知识电梯直达贴 http://www.yuaigongwu.com/forum. ... &extra=page%3D1  的脑转脑膜转位置了!
欢迎关注与癌共舞订阅号,或通过加小助手yagw_help5,加入与癌共舞官方微信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20 07:5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小兔子 于 2019-8-20 21:37 编辑

软脑膜转移瘤(LM)
鉴于目前尚无法彻底根除蛛网膜下腔内的肿瘤细胞,故LM的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和稳定神经功能,延长生存期限。主要方法为手术、放疗和化疗,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手术由于LM沿蛛网膜下腔广泛分布,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故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皮下埋置脑室储液囊用于需要反复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症状明显、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脑积水和高颅压患者,但有肿瘤向腹腔播散的风险,故常需辅以全身化疗。
(2)放疗①局部放射治疗目的是减轻孤立病灶所致的神经定位症状,改善脑脊液循环以利于后续的鞘内化疗。患者一旦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就应开始局部放射治疗,有马尾神经症状者行腰骶部放疗,有颅神经病变者行颅底放疗。②全脑放射治疗是最常用的放疗方法,其急性并发症主要有骨髓抑制、黏膜炎和食管炎;长期并发症包括神经心理障碍和脑白质病等。③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是鞘内化疗出现以前治疗软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案,但由于常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且患者的耐受性和配合能力较差,故应用受限。
(3)化疗
1)鞘内化疗是软脑膜转移瘤的最主要治疗方式,以甲氨蝶呤、阿糖孢苷和塞替派是最常用的鞘内化疗药,且一般无需根据体重和表面积调整给药量。对脑脊液循环正常者,通常予以每周2次、为期4~6周的鞘内化疗
2)全身化疗与鞘内化疗联合应用能明显延长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以能够穿过正常血脑屏障的脂溶性化疗药(如塞替派)或大剂量应用较为安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或阿糖胞苷)为优先选择。
3)化疗并发症①无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鞘内药物注射后数小时后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发热,可持续12~72小时,短期口服或鞘内注射类固醇可预防其发生。②迟发性脑白质病变是化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淡漠、记忆丧失,精神状态改变和共济失调,可在单纯全脑放射治疗或单独鞘内化疗后出现。③化疗药的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4)免疫治疗如细胞因子(白介素-2和α-干扰素等)鞘内注射、单克隆抗体等。
(5)对症处理①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以缓解头痛、神经根痛。②有癫痫发作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中分
小兔子  高中二年级 发表于 2019-8-20 08:2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小兔子 于 2019-8-20 22:16 编辑

临床表现
1.硬脑膜转移瘤(DM)
11%~20%的硬脑膜转移瘤患者不出现无症状,仅在放射影像学检查或在尸体解剖偶然发现。
出现症状者多与脑组织受压迫或侵犯有关,或可因合并硬膜下血肿或液体引起,较少见的是病灶累及硬脑膜静脉窦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主要有:
(1)相邻脑组织受压迫或侵犯相关的症状为硬脑膜转移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尤以头痛和颅神经病变(脚注1)常见,其次为视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注:与软脑膜的一个症状区别)、偏瘫、感觉异常、癫痫、步态异常和颅高压体征等(注:与软脑膜的一个区别症状)。头痛一般对定位有一定帮助;颅神经病变通常提示硬脑膜转移瘤累及颅底;局部力弱或感觉丧失通常有助于将肿瘤定位于对侧半球。
(2)硬脑膜转移瘤合并硬膜下血肿以慢性血肿多见,以头痛、对侧肢体力弱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偶尔可见急性血肿,更为罕见的是出血性内层硬脑膜炎。
全身活动性癌症见于大多数硬脑膜转移瘤患者,以骨、淋巴结、肝脏和肺受累多见。

2.软脑膜转移瘤(LM)
由于软脑膜转移瘤以弥漫性病变为主,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为多种神经定位症状及体征并存。一般而言,头痛、复视、肌无力是最常见神经症状,而谵妄、动眼神经麻痹和双侧生理反射不对称是最常见的神经体征。
根据软脑膜转移瘤的位置不同,可将其临床表现主要:
(1)大脑半球相关症状见于约半数患者,以脑积水和高颅压为主要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甚至步态不稳、认知障碍、意识不清等症状;合并脑实质受累者,还可出现癫痫发作、轻偏瘫或其他神经定位体征。
(2)颅神经受累症状见于约半数患者,以第Ⅲ、Ⅳ、Ⅵ颅神经受累最常见,其次为Ⅶ、Ⅷ颅神经。因此,可出现复视是颅神经受累的主要表现,部分可因视神经受累而表现为急性失明。如肿瘤患者出现渐进性的听力减退及平衡感丧失则需警惕桥脑小脑角软脑膜转移的可能。
(3)脊髓或脊神经根受累症状见于约3/4患者,常出现相应区域的放射性痛、无力、麻木、双侧腱反射不对称以及二便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累者可出现双下肢无力,踝反射消失和肠鸣音减弱。
(4)脑膜刺激征见于约15%的患者,可表现为颈项强直和Kernig征阳性(楼主注: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成90°角弯曲,检查者将患者小腿上抬伸直,正常应该能够达到135°,如果遇到阻力或疼痛,则为阳性。)。

脚注1:颅神经症状:如视力下降、视物成双、眼睑下垂、眼球位置偏斜、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发音异常等,为脑干、颅神经肿瘤及颅底邻近部位病变如动脉瘤、脑膜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所致。

中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